一級建造師考試知識點(diǎn):鉆孔灌注樁基礎
(一)成孔方式與設備選擇
依據成樁方式可分為泥漿護壁成孔、干作業(yè)成孔、護筒(沉管)灌注樁及爆破成孔。
(二)泥漿護壁成孔
1.泥漿制備
(1)泥漿制備根據施工機械、工藝及穿越土層情況進(jìn)行配合比設計,宜選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潤土。
(2)泥漿護壁施工期間護筒內的泥漿面應高出地下水位1.0m以上,在清孔過(guò)程中應不斷置換泥漿,直至灌注水下混凝土。
(3)現場(chǎng)應設置泥漿池和泥漿收集設施,廢棄的泥漿、渣應進(jìn)行處理,不得污染環(huán)境。
2.正、反循環(huán)鉆孔
設計未要求時(shí)端承型樁的沉渣厚度不應大于100 mm;摩擦型樁的沉渣厚度不應大于300 mm.
3.沖擊鉆成孔
每鉆進(jìn)4~5m應驗孔一次,在更換鉆頭前或容易縮孔處,均應驗孑L并應做記錄。
(三)干作業(yè)成孔
1.鉆孔擴底
灌注混凝土時(shí),第一次應灌到擴底部位的頂面,隨即振搗密實(shí);灌注樁頂以下5m范圍內混凝土時(shí),應隨灌注隨振動(dòng),每次灌注高度不大于1.5m.
2.人工挖孔
挖孔樁截面一般為圓形,也有方形樁;孔徑1200~2000mm,最大可達3500mm;挖孔深度不宜超過(guò)25m.模板拆除應在混凝土強度大于2. 5MPa后進(jìn)行。
(四)鋼筋籠與灌注混凝土施工要點(diǎn)
1.灌注樁采用的水下灌注混凝土宜采用預拌混凝土,其骨料粒徑不宜大40mm.
2.灌注樁各工序應連續施工,鋼筋籠放入泥漿后4h內必須澆筑混凝土。
3.樁頂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高出設計標高0. 5~lm,確保樁頭浮漿層鑿除后樁基面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。
4.當氣溫低于0℃以下時(shí),澆筑混凝土應采取保溫措施,澆筑時(shí)混凝土的溫度不得低于5℃。當氣溫高于30℃時(shí),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混凝土采取緩凝措施。
5.灌注樁的實(shí)際澆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計算體積;套管成孔的灌注樁任何一段平均直徑與設計直徑的比值不得小于1.0.
6.場(chǎng)地為淺水時(shí)宜采用筑島法施工,筑島面積應按鉆孔方法、機具大小而定。島的高度應高出最高施工水位0.5~1.0.
(五)水下混凝土灌注
1.樁孔檢驗合格,吊裝鋼筋籠完畢后,安置導管澆筑混凝土。
2.混凝土配合比應通過(guò)試驗確定,須具備良好的和易性,坍落度宜為180~220mm.
3.導管應符合下列要求:
4.導管不得漏水,使用前應試拼、試壓,試壓的壓力宜為孔底靜水壓力的1.5倍。
5.開(kāi)始灌注混凝土時(shí),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宜為300~500mm;導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應少于0. 8m;導管埋人混凝土深度宜為2~6m.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