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二建建筑工程知識:吳哥窟建筑特點(diǎn)
吳哥窟又稱(chēng)吳哥寺,位在柬埔寨西北方。原始的名字是VrahVishnulok,意思為“毗濕奴的神殿”。中國古籍稱(chēng)為“桑香佛舍”。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,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。12世紀時(shí),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(SuryavarmanII)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,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。因此舉全國之力,并花了大約35年建造。
臺基、回廊、蹬道、寶塔構成吳哥寺錯綜復雜的建筑群。其布局規模宏大,比例勻稱(chēng)、設計簡(jiǎn)單莊嚴,細部裝飾瑰麗精致。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,石塊之間無(wú)灰漿或其他粘合劑,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。當時(shí)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術(shù),所以吳哥寺沒(méi)有大的殿堂,石室門(mén)道均狹小陰暗,藝術(shù)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