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糾紛的法律解決途徑:行政訴訟
行政訴訟是公民、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請求法院對行政機關(guān)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(jìn)行審查并依法裁判的法律制度。1989年4月頒布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》(以下簡(jiǎn)稱(chēng)《行政訴訟法》)規定,公民、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(guān)和行政機關(guān)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,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。
行政訴訟的主要特征是:
(1)行政訴訟是法院解決行政機關(guān)實(shí)施具體行政行為時(shí)與公民、法人或其他組織、發(fā)生的爭議;
(2)行政訴訟為公民、法人或其他組織提供法律救濟的同時(shí),具有監督行政機關(guān)依法行政的功能;
(3)行政訴訟的被告與原告是恒定的,即被告只能是行政機關(guān),原告則是作為行政行為相對人的公民、法人或其他組織,而不可能互易訴訟身份。
除法律、法規規定必須先申請行政復議的以外,行政糾紛當事人可以自主選擇申請行政復議還是提起行政訴訟。行政糾紛當事人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,除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以外,可以依照《行政訴訟法》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。

